「原住民教育之母」盼「雙軌教育」成形——
立委伍麗華談升學優待政策
立委伍麗華被稱為「原住民族教育之母」。(攝影/李婉伶)
位在高雄縣茂林區萬山村的魯凱族Oponoho部落,是原住民立委伍麗華的成長地,伍麗華從2008年開始,致力於教育圈長達8年,不斷推動原住民族教育課程,又被稱為「原住民族教育之母」 ;到了2016年,伍麗華正式踏上從政之路,也在2020年成為第一位民進黨籍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員。
談到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身為族人的伍麗華坦言,比起3、40年前,大家巴不得享有升學優待,近年來,的確感受到許多人將「加分」視為「扣分」,其中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對原助民的「污名化。」
伍麗華舉例,不只是原住民享有加分,在台的外交官子女、退伍軍人子女等也都有相同的升學政策(特種學生身份成績優待),但往往人們卻只批評原住民;而就升學管道而言,以學測為例,比起一般生的繁星、多元入學,原住民只多了招生名額的外加2%,「憑什麼只針對原住民,不質疑繁星進來的?」
「攤在陽光下,沒有一個可以被歧視的理由。」伍麗華進而提到,即使原住民享有招生名額的外加2%,但每年僅有2至3成的原住民學生「外加進去」,「說到底,就是對『原住民』3個字的刻板印象。」
以哥哥范織欽考上校長為例 鼓勵原住民學子「正視加分」
伍麗華以自己的哥哥,也就是現任高雄市議員范織欽為例,她說,當時以保障名額進入師專就讀的范織欽,在38歲那年考上校長,不僅是高雄縣當年第一位原住民校長,也是最年輕的校長。
伍麗華續指,雖然范織欽當年考上師專的分數並不高,但進入師專後,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師資與教學設備,實力就這樣漸漸被開發了。「任何民族沒有所謂的智商優劣,只是來自環境的不同。」伍麗華也鼓勵現今的原住民學生,別把加分視為對自己的不利,應該想著,縱使自身起跑點落後他人,但有了更好的環境,就能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山區、平地共享優待引罵聲 伍麗華指出加分關鍵原因
「就是被殖民的人本來該得到的。」伍麗華表示,所有殖民國家都會給予被殖民對象優惠措施,也因為台灣的教育並非以原住民文化、語言為主,原住民是「被迫」依附主流社會,所以必須給予這群人應有的優惠。
但在2000年,台灣改成須通過原住民族語認證,才能享有35%的加分,抱持強烈反對態度的伍麗華表示,加分是被殖民者本該得到的,一旦接受採納族語認證分數,就等同於「放棄被殖民的保障」,她更強調,懂不懂族語跟能不能加分,是毫無關聯的事。
不過,伍麗華坦言,要告訴他人加分的原因「很難」,恐怕也沒有人敢說。因此,她認為必須轉而探討破除歧視現象的辦法,教育部也應該在12年國教中,努力讓族群相互認識與尊重,更要去除課程對原住民介紹的「標籤化」。
立委伍麗華在自身推動的「排灣本位」國小教材中,以「水果」為例,傳達出族群間並無高低之分。(攝影/李婉伶)
盼外界理解原住民教育 伍麗華:別一直否定它
提到過去全心全意推行的原住民教育,伍麗華有些感嘆,當初
的理想成效是「雙軌教育」,一軌為一般教育、一軌為原住民
族教育,但當自己離開教育系統後,一切都在各界不同的解讀
、做法下,偏離最初的核心了。
過去,伍麗華與團隊同心協力,編寫了一套排灣族教科書,在
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中,大量融入排灣族語和文化。伍
麗華舉例,在小學二年級的課文《誰最厲害》裡,描寫一群水
果正在述說著自己名字背後的含義,像是蘋果代表「平安」、
橘子代表「吉利」,此時在一旁的香蕉則說自己象徵「多子多
孫」,這時才發現,原來當排灣族結婚時,送香蕉也是對新娘
的一種祝福。
伍麗華翻著一頁頁富含文化色彩的課本,談到身為族人,就是
要站在族的角度看世界。她也提到,雙軌教育並非強制性,每
位家長的手中都握有選擇權,而所有課本也都是按照課綱編排,對考試並沒有影響,就類似雙語學校。
另外,伍麗華也指出,在台灣就讀美國學校,就算是用英文學習也不妨礙考高中、大學,但外界總是不認同原住民教育,更認為讀了原住民文化、族語就會變成「原始人」;對此,伍麗華也說這是難以翻轉的概念,但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學校願意合作,「給我們一間學校,先做給大家看,不要一直去否定它。」
圖為伍麗華與團隊編寫的小學二年級國語教材。(攝影/李婉伶)
「為何在校園裡創造二等生?」以原資中心、原民專班為例
針對部分原住民生在大學階段輟學率偏高一事,伍麗華表示,中輟不僅包含經濟因素,更有一群人是因為踏入校園後找不到歸屬感,而選擇離開。
伍麗華以原住民專班為例,由於原住民專班不隸屬於任何系所,也無法同享系所待遇,因此逐漸成了大學校園裡的「次等學生」,伍麗華不禁直呼,「這些老師、學生何其無辜?」而提到教育部認為原住民學生「沒有進入國立大學的能力」的說法,就像在加強複製外界對原住民學生的刻板印象,使得這群學生有如「被騙進去的」。
另外,伍麗華也提到,教育部在校園設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簡稱原資中心),起初是為扮演「陪伴者」,隨時關心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等,但卻有一些大學將原資中心視為「辦原住民活動的單位」,使學生們感到不被尊重,甚至被看輕。
伍麗華續指,有大學經常在外賓來校時,要求原住民學生「站出來迎賓」,但卻讓這群學生感到被汙辱,甚至像工具般不受尊重,「他們站出來是不想被人看不起,所以忍耐,但不代表他們是傻瓜。」
伍麗華強調,一所大學不論是開設原住民專班,或是原資中心,都必須拿出誠意,讓原住民學生擺脫孤獨感,並且感到備受重視;而她也建議學校,除了教育部給予的經費以外,校方也必須有所付出,例如增加師資等,避免一般生認為原住民學生搶奪他們的資源,造成學校分裂。
伍麗華鼓勵原住民學生,不要把「加分」視為對自己的不利,而是一個能到更好環境,發揮真正實力的機會。(攝影/李婉伶)
「搭一座與天齊高的琉璃珠橋」 美麗的族群智慧需受重視
「當在談論『洪水』時,原住民的『洪水』是無稽之談,但《聖經》的『洪水』卻是一種信仰、哲學。」伍麗華感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富含多種族群的智慧,卻並未受到重視、挖掘,反而使得原住民孩子因為「族人」身份,背負著龐大的壓力,甚至感到自卑、抱歉。
而談到有關原住民族語的背後含義,伍麗華提及,在排灣族,族語「vuvu」不僅代表「奶奶」,更含有孫子、孫女、爺爺之意,這是因為排灣族多半屬於隔代教養,在父母親出門工作時,「vuvu」在家則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排灣族便以「vuvu」這個詞,牽起祖孫之間最緊密的感情,更透露出語言在民族中,所擁有的價值及哲學觀。
另外,伍麗華也分享過去曾聽過一名耆老歌頌迎賓曲,歌詞中訴說著:「我用琉璃珠,架一座與天齊高的橋樑,讓你走過來……。」
事實上,對排灣族來說,不同色彩、紋路的琉璃珠,都有著不同的傳說與意義,而除了象徵不同的身份地位,更乘載著祖靈的莫大祝福。因此,從迎賓曲的歌詞中能夠明白,排灣族將客人的身份抬高至無比尊貴的地位,並且讓客人踏上最好的琉璃珠橋樑,以示族人的崇敬。
「那麼美好的文化,應該讓原住民孩子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