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吳天泰

 

深耕教育界多年,她以教育者的角度談原住民加分制度。

GetTcherPic.jpg

(照片來源: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網站)

「現行制度不是最理想,但一直持續在實施」

吳天泰說,加分制度也算是一種彌補作用吧。任何以好的出發點做出的規劃,變成形式不一定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本身對於文化傳承沒有使命感,只是靠加分或獎勵沒辦法留住人,最好的方式是原住民學生自身有使命感願意學,出於本心去學,而社會重視實用的可能性,認識文化且正確了解,也就不需要加分制度,但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目前的制度仍治標不治本。

然而原住民文化的復興,吳天泰表示,現今已漸漸受到重視也越來越興盛,以前很多人對原住民文化不了解,現在政府也有一些原住民文化相關活動讓一般大眾有機會去認識,很多原住民也開始對自身文化感興趣,基本上文化的傳承正走向正面。

「族語認證只是一種手段,治標不治本」

吳天泰指出,如果家庭裡都講族語也就不須透過外界,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原住民家庭或社區已經深度漢化而不會講族語,導致族語傳承這一塊消失得很快。用學校課程的方式幫助或獎勵,只是一種手段,治標的方法,治本的方法是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以及原住民自己對文化產生興趣,有時候不用鼓勵他們也會學,但如果社會都沒有改變,考取族語認證的辦法只是一種形式,他們也不會真正學會,且沒有讓他們練習說族語的地方,他們也無法在語言這塊更加精進。

「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孩子,而非一起適用」

都市原住民和偏鄉原住民一定有區別,比如說階級、父母教育程度、收入等,這些都會影響小孩在教育資源的投入。吳天泰強調,現行的加分制度勢必要改善,應該要按照有需要的人就給予,不需要的人就不用給他這麼多資源。很多獎勵或補助措施都是,只要是原住民就一起適用,這些都還可以再細緻一點,不要所有人都完全用同一套。

若要有實際作為,還牽涉到制度上的規劃,需要細緻地分級或分隔,她以老人年金為例,到底應該所有老人都拿3000塊,還是3000只給經濟狀況差的老人,有錢的老人就不需要了,她認為這樣較合理,但在這個制度上還可以更精緻。

「義務教育與文化學習的分配,給學生選擇空間」

提到K~12雙元教育系統,一半時間學習義務教育,一半學習原民文化,吳天泰指出,要強迫一半一半的學習太制式化,甚至不公平。有可能這個學生來自不同族群,爸媽是不同原住民族,那他要怎麼一半一半?有些原住民學生家長希望他的小孩學英文或其他外語,那強迫一半一半的學習反而很奇怪,應該要有開放的學習機會,不要太強迫,保留學生可以選擇的空間。

吳天泰說,學習語言文化的機會,之前是以附加模式進到正式教育體系,現在原住民教育主流化,可以將文化融入到本科,很多老師在做這種課程的開發,但對於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

站在老師的立場,她主張多元文化的訓練,不只是原住民,包含其他族群,讓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有高連繫性和親切感,學習會比較有熱忱。終身學習的時代,專職老師也要不斷的進修研習,取得專業知識技術,這是當老師基本的素養,也彌補過去師培訓練的不足。

S__16023590.jpg

(照片來源: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網站)

給政府和大專院校的話:

吳天泰認為,大學要營造包容和友善的氛圍,多元文化發展,不只是原住民,了解他們需求,設計合適的課程和教法,她說,這樣才能做好教育吧!

學校的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會辦一些活動或輔導,讓他們得到一些照顧。

而吳天泰擔心的是,資源要用到需要的人身上,而非一起適用,一直都沒有資源的學生反而中輟離開,這也是不公平的。

她說,要做到細緻的制度規畫及獎勵制度,不能偷懶,怎麼樣的公平、合理,都要講究,她也期待政府、學校在制度規劃上,有多樣化設計或考核,才能把資源放在刀口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