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

 

甫卸任的原民會副主委,重執教鞭的他對原民教育有許多不一樣的觀點。

20201022_201025_0002.jpg

前原民會副主委汪明輝,以多元觀點看原民教育。(攝影/張樂平)

來自美麗阿里山鄒族樂野部落的汪明輝,是現任的師大地理系副教授,也是前任原民會副主委,多年來致力於原住民教育轉型議題。
 

談起升學優待政策,汪明輝指出,「當這個教育系統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一個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的學生,受害的只會是原住民學生。」汪明輝形容,對政府而言,似乎訂定一項升學加分制度就是一切,但其實這才是製造問題的根源。
 

汪明輝更指出另一個問題—難道原住民是自願「被漢化」的嗎?
 

汪明輝形容,30年前的教育對原住民而言是「恥感教育」,學校並沒有教他們如何「以原住民為榮」,只學著如何「跟自己的文化再見、跟自己的語言再見」;到了30年後的今天,徹底同化了的族人進入了漢人社會,有了身份卻沒有文化,隨之而來的質疑如「你為什麼不會說自己的族語?」、「你怎麼不懂自己的文化?」則加諸在無辜的原住民學生身上。


「這是不友善的環境、這就是一個錯誤。」

「升學優待『絕對不是』項優惠政策,這是貼標籤。」

汪明輝指出,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最先的用意是希望山地原住民能快速漢化以融入所謂的「漢人主流社會」,他認為,這也許是項善意的政策,但絕不是項優惠,「而是貼標籤,同化後的族人們全都是體制下的受害者,並不是公平的競爭者。」

 

「現在的教育要轉型,都要有責任去面對這個問題。」他指出,原住民族群佔全台灣人口約2%,有著與漢人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與生活方式,整個原住民的教育體系應獨立運作。

 

20201022_201107.jpg

汪明輝說明「雙元教育系統」的建立。(攝影/張樂平)

汪明輝進一步說明,在孩童最黃金的「K到12」(幼稚園到12年級)國民義務教育階段,需建立「雙元教育系統」,在學習一般國民義務教育基本素養的同時,也花一半的的時間學習自己族裡的文化與語言,他強調,「這兩者不是平行時空,而是有機連結,形成獨立的原住民教育體系」。

汪明輝表示,有一半的資源讓族人小孩學習自身的族語、文化與藝術,在學習主流社會教育的同時,也維持自身的文化底蘊,在這樣系統下學習、成長,的原民孩童不會偏離自己的文化,能進而成長成有天份、有自信的原住民。

 

接著,在義務教育之外的高等教育體系如大專院校,應設有完善的輔導中心、專責導師,來讓這些原民學生能快速且順利的銜接課業。汪明輝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加分制度」本身,而是當政府訂定了這項政策後,必須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汪明輝提出,目前高等教育首要之急是培養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原住民專責師資,他們「認識他們、陪伴他們、了解他們、輔導他們」,在心理與文化接壤的部分給予協助。

107原民生輟學原因-01.png

來源:教育部

「絕對不是智力問題,這是文化上的一個『lack』(缺失)。」

汪明輝說,過去的學校沒有任何原住民輔導資源,從教官、老師、教授,全校上下沒有人了解也沒有人在乎這個只占2%的群體,因著加分而升學上了的原住民學生開始感到無所適從,壓力也伴隨而來。

 

汪明輝提到,原民學生輟學率大約是三到五成,半套的政策容易使得升學後的他們因「文化不同調」而帶來無限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我怎麼能跟他們平起平坐?」

汪明輝舉例,過去的漢化政策試圖使山地原住民「漢化」

而融入社會,而到了現在這個所謂「重視少數文化」的時

代,卻對那些因社會體制而遠離部落的族人提出質疑。汪

明輝說,原住民沒有比較笨,「我們只是文化不一樣而已。」

 

汪明輝表示,整個原住民教育不該只是丟了一項加分制度

就能弭平原漢之間的不同,而是需要完全、徹底的改變,

從雙元義務教育開始,將原住民孩童培養成「全才型」,

而大專院校等高等教育體系需要做的,則是完善的配套系

統,包含應有完善的輔導中心、專責導師,來讓這些原

學生能快速且順利的銜接與完成課業。

 

汪明輝開玩笑的說,「大學是服務業,就是要來服務學生的。」

他認為,現在的教育環境有很大的改善,一些大學開始設置資源

中心等輔導體系,來「認識他們、陪伴他們、了解他們、輔導他

們」。

 

他說,若是這些教育系統成形、正式步上軌道,未來就不需任何「加分優惠」,以外加名額的方式,讓具有全才特質的原住民生自己競爭,形成獨立的升學系統,並透過完善的資源中心與輔導教師,讓各有特色的16個族群能一展長才,真正落實「文化永續」。

 

「過去是『恥感教育』,未來要做的,便是建立光榮感的『全才教育』。」

106大專院校休退學率.png

(大專院校原民生與一般生休退學比例。)

來源:教育部

bottom of page